
2025 年,是台灣人口結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台灣將在這一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年滿 65 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 20%。這不是一個未來式,而是一個「明年就會發生的現在進行式」。
活得更久,是醫療與科技的進步成果,但伴隨而來的,是更長的退休生活、更高的生活成本與健康照護需求。許多人可能樂觀地想著:「老了就靠退休金過活。」但事實是,我們的退休金制度已經逐漸面臨壓力。真正的課題,是我們是否做好了財務與心理的雙重準備,不只是「活下來」,更要「活得好」。
本文將帶您從統計數據看趨勢,並結合退休理財、基金投資策略,給出面對超高齡時代的具體行動指南。
長壽的代價:不只醫療費,還有30年的財務挑戰
人口數據速覽
- 根據國發會 2024 年公布資料,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預計將於 2025 年達到 約 496 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為 20.1%。
- 到 2035 年,這個比例將升至 30.6%,也就是每三人就有一位是高齡者。
- 台灣的平均壽命已達 81.3 歲,女性更高達 84.6 歲(內政部 2023 年統計),意味著退休後可能還要活 20~30 年,甚至更久。
🔎 這些數字背後的真相是:「長壽風險」正快速變成「財務風險」,如果準備不足,可能導致資金斷鏈的窘境。
不只是高齡者,全齡都該開始的財務準備
許多人以為退休財務規劃是 50 歲以後才需要思考的問題,但事實正好相反——越早準備,壓力越小、選擇越多。
傳統的保守理財工具,如定存與保單,雖有穩定性,但難以對抗長期通膨與醫療支出。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結合「投資型資產」進行退休準備,尤其是靈活多樣的基金商品,因其具備:
✅ 低門檻、可定期投入
✅ 資產配置彈性高
✅ 可結合配息機制創造現金流
基金在長壽時代的角色:不只是增值,更是創造退休收入
退休規劃不只是資產累積,更重要的是「轉換為可用的現金流」。例如:
- 定期定額投入基金,累積資產池
- 搭配月配息型商品,每月提供生活費來源
- 實施「定期不定額贖回」策略,靈活應對支出
以投資 300 萬元於年配息率 5% 的平衡型基金為例,每年現金流約 15 萬元,可協助支付基本生活或醫療支出。
長壽世代的投資三大原則:靈活、防禦、可續航
無論你是 30、40 還是 60 歲,面對延長的壽命與不確定的未來,都應掌握以下三大原則來打造能撐過未來30年的資產配置:
👉🏻 原則一:建立「流動性防線」,先保命再談投資
預留至少 6~12 個月的生活費於高流動性資產,如活存、貨幣型基金,應付突發狀況。即使市場波動,也不會輕易被迫贖回投資資產。
👉🏻 原則二:資產配置多元化,讓風險與機會共存
將資金分配至不同資產類別,建議參考以下配置:
- 固定收益型(如債券基金):40~60%
- 成長型(如股票型基金):20~40%
- 實質資產(如REITs、原物料):10~20%
🔎 隨著年齡與風險承受度調整比例,不追求高報酬,而是穩中求進。
👉🏻 原則三:挑選具可續航性的收益來源,而非短期配息誘因
選擇配息型商品時,應看重:
- 基金長期績效是否穩健
- 是否「吃本金配息」造成淨值下滑
- 是否有透明的配息政策與風險揭露
🔎 記住,真正安全的收益,是可長期支撐你生活的穩定現金流,而非單一年度的高配息數字。
退休不該是終點,而是你人生自由的開始
從2025年起,我們每一個人都將生活在超高齡社會中。不只是你父母或長輩,你自己也將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
退休規劃、健康管理與生活設計,應從現在起一步步建構。提前10年準備,與臨退休前才開始準備,結果會大不相同。透過正確的投資工具與策略,我們不只是為退休而準備,而是為「活得自由」而打造底氣。
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存退休金有好好證券助你一臂之力🚀
好好證券現正推出「永久」0手續費 方案。不論是新客戶或舊客戶都能透過「一定免費」優惠活動,享有*全平台基金終身免手續費優惠。
* 全平台基金(股票型、平衡型、債券型、貨幣型)單筆申購、定期定額終身0手續費(包含貨幣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