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是沒想過退休,你只是連喘一口氣的空間都不敢奢望。每天打開帳戶,錢不是為了自己存在,而是為別人的未來在跑:
- 給爸媽的醫療費
- 小孩的補習費、學雜費
- 家裡的貸款與日常開銷
你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負責任,你只是成為了那個被時代夾在中間、永遠不被照顧的那群人:三明治世代。
而這群人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我什麼時候可以喘口氣?我還能退休嗎?」
三明治世代的日常,其實一點都不日常
根據行政院統計:
- 台灣 45~59 歲族群中,超過六成同時扶養父母與子女
- 平均每月家庭支出中,「長輩醫療+小孩教育」佔超過 40%
換句話說,你現在賺的每 10 塊錢,有 4 塊不是為你自己花的。
你的一天,可能長這樣:
- 白天工作到筋疲力盡,晚上還要跑醫院陪爸媽做檢查
- 假日不是休息,是要跑補習班、整理學校資料
- 存下來的錢,不敢投資、不敢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個緊急支出會來自哪裡
但就在這樣的日子裡,你心裡偶爾還是會浮現一個念頭:
「我還要這樣撐多久?我有沒有退休的一天?」
來算一下你現在正在扛的東西
假設你今年 48 歲,家裡狀況是這樣:
類別 | 每月支出 | 備註 |
---|---|---|
房貸 | 30,000元 | 剩15年,本息平均 |
父母醫療+照護 | 15,000元 | 偶爾還會更高 |
小孩教育費 | 20,000元 | 一個大學、一個國中 |
家庭日常支出 | 20,000元 | 食衣住行基本開銷 |
合計 | 👉 85,000元 | 💥 未含自己的醫療與退休準備 |
你每個月都在「幫別人活著」,而退休這件事,根本排不上日程。但你也知道,再這樣下去,你可能會:
- 永遠不敢離職,哪怕身體再累
- 永遠不敢投資,因為隨時會需要錢
- 永遠不敢退休,因為你還有太多人要顧
所以,不是放棄退休,而是換一種思維規劃
很多人以為退休要等「爸媽不在、小孩長大」才開始準備,但那時候你已經60歲了,錯過最有力的資產成長期。
其實,你可以同時照顧家庭、也為自己佈局退休,關鍵是「分配理財」與「資產配置」。
解法不是「拼命賺」,而是「資產配置」
你不可能一下子處理完所有人的事,但你可以現在開始,把錢分清楚用途。這樣做會很有用:
① 為爸媽設一個「健康風險帳戶」
- 每月預留固定金額(如1萬)投入配息型基金或穩健型資產
- 讓這筆錢未來可以應對住院費、看護費,不影響你自己的退休儲備
② 教育費該花就花,但要有「結束日」
- 為每個孩子設定「教育預算總額」(如每人150萬)
- 一旦達標就結束支援,不讓孩子的教育成為你財務的無底洞
③ 為自己建立「獨立退休池」
- 單筆+定期定額搭配
- 單筆用來打底(如保單滿期金、儲蓄轉移)
- 定期定額每月投入 1~2 萬,選擇長期成長型基金
- 這筆錢只給未來的你用,誰都不能動
你不需要道歉,也不需要等待什麼都解決
很多人說「等爸媽不在了、孩子長大了,我就可以退休了」
但那句話的背後,是你不敢為自己爭取的人生。你沒必要等家人不需要你,才能開始為自己安排後半段人生。
真正成熟的財務規劃,是:即使身邊很多人都還要你顧,你還是有能力留下一塊人生是給你自己的。
結語:你可以同時是孩子的爸媽,也是你自己的大人
你正在經歷的,絕對不是輕鬆的人生階段。但你已經撐到現在了,接下來應該要做的,不是「再撐」,而是開始分配力氣、分配資源、也分配生活的重心。
退休不是奢望,而是你值得的出口。現在開始,每個月為自己投資一些錢、做一些調整,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這個,終於願意為自己設一條路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