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金還沒存夠,我打算工作到70歲。」
這句話你可能心裡默念過很多次,也可能說出口後獲得一些點頭安慰。
但你有沒有想過——就算你願意留下來繼續做,公司還要你嗎?
職場現實:不是你決定何時退休,是市場幫你決定
根據 104人力銀行統計:
- 台灣企業最理想的中高齡工作者年齡為 55歲以下
- 超過 60 歲的人,在新職缺錄用率僅 8.5%
再看勞動部數據:
- 45 歲以上被裁員後 超過 50% 找不到新工作
- 平均失業期間為 8~12 個月,比年輕族群多出近一倍
你以為自己可以工作到70歲,但對多數公司來說,你55歲就開始變成「成本高、風險高」的存在。
真相很殘酷:你想延後退休,但職場想提早換人
讓我們來模擬一段辦公室裡的情境對話:
👤 你:「我還能撐幾年,退休金還沒準備好。」
🧑💼 老闆心裡想的卻是:「你休息時間變長、學習速度變慢、薪資又高……」
👥 年輕同事也在想:「你不走,我什麼時候才能升上來?」
你想撐久一點沒錯,但這個市場的節奏,不會為你的準備程度而放慢。
你不是怕退休,是怕沒收入
很多人不是不想退休,而是說出來那句話太刺耳:「我現在要退休了,可是我沒錢。」
當你說「我打算晚一點退休」,真正的意思其實是:
- 我的資產還無法支撐未來生活
- 我沒有穩定的被動收入
- 我的現金流會在退休那天斷掉
所以你不敢退休,也延不動退休。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退休年齡,而在「退休金在哪裡」
與其幻想自己能撐到幾歲,不如現在開始問:
✅ 「如果明天就必須退休,我有錢撐下去嗎?」
✅ 「我有沒有一套被動收入,不靠薪水也能穩定過生活?」
這就是你該開始啟動「退休現金流系統」的時候。
解法不複雜,但你得現在開始動
📌 一筆錢:建立「資產收入池」
- 把現有可動用資產(如儲蓄、保單、閒置資金)
- 單筆申購進入配息型基金、多元資產型基金
- 每季或每月規劃停利提領 → 模擬退休金收入
📎 用途:未來當作退休後每月領薪水用
📌 一筆現金流:每月定期定額,持續養資產成長池
- 每月投入 1~2 萬元(依能力)
- 投入全球股票型基金、長期主題型(如科技、醫療)
- 這筆錢滾 10~15 年 → 成為 65~80 歲的生活費來源
📎 用途:長壽風險、通膨對沖、長照備用
結語:退休,不是時間點,而是你手上有沒有選擇權
✅ 退休年齡是被決定的,但收入能自己創造
你不能保證自己一定工作到70歲,但你可以保證自己在55歲時,就有資產產生現金流。
你不能控制市場,但你可以控制錢怎麼流進來。
這就是主動收入 vs 被動收入的差別,也是「你能不能退休」和「你能不能選擇」的根本差異。
你不是怕變老,你是怕變老後只能靠人。
你不是怕沒工作,而是怕沒收入時還有帳單在追。
所以你該做的,不是等老闆開口說「你可以退休了」,
而是現在就開始打造一套不用看人臉色、照樣有錢進來的生活系統。
✅ 想工作,是選擇
✅ 必須工作,是無奈
✅ 能退休,是自由
現在開始,用單筆+定期定額,把「選擇權」存回你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