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很多人來說,「退休」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場倒數。你以為還有時間,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年紀漸長、身體吃不消、公司開始汰舊換新。這時候你才開始問自己:
「我可以退休嗎?……不,我應該問的是:我敢退休嗎?」
「房貸還剩 10 年,還沒繳完,我真的可以說走就走嗎?」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心裡這樣想的你。
「我不是不想退休,是不敢。」
「我今年50歲,房子還有900萬沒繳完,每月房貸加保費快5萬。說真的,我不是不想退休,是不敢。」
這不是虛構,而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中年真實焦慮」。不是沒存錢,也不是不努力,而是人生進入下半場後才發現:房貸沒繳完,是你退休路上最大的那顆未爆彈。
真實數字告訴你:帶房貸退休的壓力有多大?
根據內政部資料:
- 台灣人平均房貸年限為 28.6 年
- 首購年齡平均為 35~38 歲
這代表多數人要到 63~67 歲才會繳完房貸
🔍 假設你現在 50 歲,房貸剩 800 萬,利率 2.2%,本息平均攤還 20 年,會發生什麼事?
項目 | 數值 |
---|---|
月還款金額(本息平均) | 約 4.1 萬元 |
年支出總額 | 約 49 萬元 |
20 年總還款金額 | 約 980 萬元 |
這還不包括退休後的生活費(每月3萬)、醫療支出與家庭開銷。
簡單加總,你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可能每年支出超過 80 萬元,20 年要準備至少 1,600 萬。
📌 帶房貸退休不是不行,但你得撐得住現金流。
房貸沒繳完,為什麼會讓人退休焦慮爆表?
你本來以為退休後生活簡單一點就能輕鬆過,但現實不是這樣。
看看你可能面對的帳單組合:
- 房貸本息:3.5~4萬
- 保費+醫療支出:1萬
- 孝親費/日常生活費:1.5萬以上
🔸 合計:每月至少要支出 6~7 萬元,無法中斷
現在你可能有 800 萬存款,看起來不錯?但若每年要支出 80 萬元,不到 10 年就會見底。這不是退休,而是慢性破產。
所以該怎麼辦?不是清光房貸,而是換一種退休邏輯
很多人以為要「先還完房貸才能退休」,但現實是:
- 存不到那麼多
- 也沒時間再撐10年
- 身體可能先撐不住
所以,更務實的方式是:
✅ 提早規劃資產流動結構,打造「帶房貸退休也活得下去」的現金流節奏
退休現金流配置法:一筆單筆投入,一筆慢慢存
這不是什麼神奇財務工具,而是一種你現在就能做到的資產策略:
📌 第一筆:單筆申購
把現有資金的一部分(保單到期、存款、房貸重貸餘額)投入於波動低、具配息或可預測成長的基金,例如:
- 全球多元資產基金
- 穩健型債券基金
- 穩定配息型基金(不追高報酬,但穩定現金流)
這筆資金的目的:支付房貸+基本生活開銷
可設立「停利」或「按月轉出」機制,像薪水一樣供應你生活。
📌 第二筆:定期定額
每月定額投入 1~2 萬元(依收入調整),配置於中長期成長型標的:
- 全球股票型基金
- 長期趨勢型(如科技、醫療、基礎建設)
這筆錢不急用,但會成為你 65歲以後的主要資產來源。
👉 目的不是馬上變多,而是讓你的資產持續投入,且能持續成長。
為什麼這種配置比「拚命清房貸」更實際?
做法 | 好處 | 潛在風險 |
---|---|---|
拚命清房貸 | 無債壓身 | 現金流吃緊,難應變、犧牲彈性 |
房貸維持+雙軌資產配置 | 彈性高、現金流穩定、資產可調配 | 心理要能承受房貸存在的壓力 |
💬 「你不是不能退休,而是你還沒讓自己的資產結構,進入可退休的節奏。」
結語:敢退休的人,不是沒房貸,而是他對錢有掌握
你可以選擇不退休,但你不能選擇不老。
你可以選擇工作久一點,但你不能選擇不生病、不突發。
真正能帶著房貸退休的人,不是財富自由,而是:
- 有穩定的出金策略
- 有明確的資金用途分帳
- 有預留醫療與風險預備池
最後,請把這句話記下來:
✅ 退休的自由,不是沒壓力,而是現金流足夠抵抗壓力。
存退休金,有好好證券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