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有賺有賠,機會的反面伴隨風險隱憂,投資人在準備投資基金或ETF時,除了評估基本內容、過去績效表現,還有沒有可以參考的依據呢?當然有啦!今天好編就來跟大家介紹三大「風險指標」中的標準差,究竟基金標準差是甚麼?公式怎麼算?投資必看的風險評估有哪些?今天三分鐘告訴你。
基金標準差是甚麼?
在統計觀念中,標準差是指衡量過去期間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根據每項數據跟平均值的差異去做統計計算,而在投資領域中,基金標準差是一個重要的風險評估指標,用來度量資產或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對於基金來說,標準差可以告訴我們投資組合的報酬在一段時間內波動的程度,還有其風險程度大小。
基金標準差公式怎麼算?
基金標準差的計算基於一組數據的平均值和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偏差,可以用來衡量過去一段時間的波動大小,當然波動越大代表不確定性越大。
計算公式如下:

但如今很少人會手動計算公式,通常都會透過電腦或是機器幫忙計算,也可以去參考wiki百科。
基金標準差對基金的意義
基金標準差提供了投資者關於投資組合波動性的重要意義,或許該這麼說,投資人在意基金的甚麼表現?其實就是報酬率對吧?
那「如何評估持有一檔基金,未來最好跟最壞的報酬率?」,「標準差」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指標,較高的標準差意味著投資組合的報酬在一段時間內波動劇烈,風險較高;相反,較低的標準差表示投資組合的報酬相對穩定,風險較低,投資者可以通過觀察基金標準差來評估其是否適合其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
基金標準差注意事項:如何用在投資決策?
基金很常討論到「年化標準差」,這是標準差的延伸應用,通常基金可以透過年化標準差,更好地比較不同時間段的風險,反應在投資者身上,則可以使用年化標準差來比較不同基金或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一般對基金來說,標準差愈小愈好,但仍需考量報酬率的表現,短時間大漲的基金,也會出現較高的標準差,這是因為標準差計算公式的關係,大漲或大漲大跌都會被視為「波動大的表現,標準差自然會大」,意思是基金大漲也會有大標準差,但這樣是不好嗎?標準差只是說明了「該檔基金波動很大」並不是說基金不好,因為有時候只是漲太多。
投資市場有句老話:「不要用單一指標判斷進出場」,標準值可以搭配「夏普值」,通盤考量風險與報酬的交互表現,才能在進場投資前掌握更多資訊。
【猜你也想看:夏普值是什麼】
基金標準差、夏普值和Beta值-三大風險評估指標
除了標準差外,投資者還可以參考其他風險評估指標,如夏普值和Beta值。夏普值考慮了風險和報酬的平衡,顯示每承擔一個單位的風險所獲得的報酬。而Beta值衡量了一個投資在市場變化中的敏感度。這三大指標共同幫助投資者全面評估投資風險,以下提供三大風險評估指標的概念供投資人參考。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是用來衡量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波動大小,波動越大則不確定性越大,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標準差代表的是一檔基金的穩定性。
- 標準差使用方法:數值越小越好!
- 標準差基本上會搭配報酬一起看,其意義在於預期基金的波動範圍。
- 注意事項:標準差的數值僅代表波動幅度,大漲或大跌都會讓標準差變大,因此使用標準差時更應注意波動的方向。
夏普值(Sharpe Ratio)
指的是每承受一個單位風險所獲得的報酬,而且是超越無風險利率的額外報酬,因此可以將夏普值當成基金的CP值。
- 夏普值=(基金報酬率-無風險利率)/標準差
Beta值(Beta Coefficient)
- Beta值代表該基金相對於指數的波動幅度。
Beta=1(100%)表示大盤漲跌多少,基金就漲跌多少 - Beta=0.5(50%)表示大盤上漲1%,基金上漲0.5%,下跌同樣會跌比較少
- Beta=1.5(150%)表示大盤上漲1%,基金上漲1.5%,下跌同樣會跌比較多
- Beta值也需搭配報酬率一起看,若Beta值接近1,代表報酬率跟指數差異不大。
結論:基金風險係數是什麼?重要嗎?
基金標準差是評估投資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揭示了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和穩定性,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結合年化標準差、夏普值和Beta值等指標,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以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好編今天和大家簡單說明基金標準差的意義,並介紹了其他相關的風險評估指標,若投資人喜歡,也可以持續關注好好證券的文章專區,好編會持續推出金融知識簡單說,希望能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投資的風險和報酬。